前面已经讲过,清华校友除了仍在海外深造的约三千人,长居海外的大约2.2万人,包括美国一万六七千人,加拿大两千人左右,英国和新加坡各千余人,澳洲和新西兰六七百人,欧陆八九百人,日本百余人。

二校门

而接下来则对国内各区域的清华校友人数得到如下估算人数:

北京约8万出头,粤港澳在3.7万左右,大长三角加福建台湾在2.9万左右,华北在1.55万左右,大西南在一万人左右,中南地区7400人左右,东北3800人左右,西北4300人左右, 加和是19万左右。

中国校友录(中国校友录还有吗)

用21万左右(可能比21万多出几千人)减去海外长居的2.2万人和依然在海外深造的约四千人,得到的国内长居校友人数应是18.5万人上下,19万人的数值与其误差在3%以内,误差小得有点惊人。按说各省各市数据大都是根据“蛛丝马迹”所估算,难免存在一些口径不同导致的误差,居然加和与总校友人数和海外校友人数之差如此吻合,大概是各种随机偏差相互抵消掉了。而存在的误差有多种可能并存的原因,比如部分省市人数高估,比如有几千人过去十年出国深造,等等,该误差存在完全正常。我前几天发现国内外校友人数计算结果吻合得如此好也感到惊讶,清华校友的海内外分布情况应该是可以确定了。

中外各地对比可见,长居美国的清华校友大概还不如落户深圳的多;加拿大作为长居清华校友次多的国家,校友人数只能和湖南或辽宁比比,还没有河南的多,也赶不上成都、杭州、苏州这些城市校友多;英国长居的清华校友人数可能都赶不上安徽的清华校友人数,而整个欧洲大陆的长居清华校友人数还不如沈阳或石家庄;长居日本的清华校友人数不如保定或者鄂尔多斯。

有些人认为,虽然清华北大大多数毕业生留在了国内,最优秀的毕业生却大都出国发展了。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往往举出一个证据,那就是不少学科的顶尖学者里在海外尤其美国工作的国内名校毕业生比在国内工作的更多。

此事其实很简单,人才不是大学四年或再加上硕士两三年就培养成型的,除了天资和在基础教育、大学教育阶段的训练与发展,对于一个人事业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同样重要的是之后漫长职业生涯中的环境与机遇;对于做理论研究的人,之前上百年里发达国家的研究环境和资源都远好于国内,因此到了发达国家做学术研究的人取得顶尖成果的概率远比在国内同行要大、要容易,哪怕国内某些同侪本来天赋与努力更胜一筹;而对于创办和管理企业与从事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的毕业生,则在国内发展的空间要远远高于在异国他乡。

因此早年出国发展的清华校友整体上做学术研究的成就突出的可能比例更高,而做企业管理和创业的则整体上远远不如国内校友,从政的空间更是天壤之别,都是境遇使然,恐怕并不存在出去的清华毕业生最优秀的情况。好在国内科研投入也在飞速增加、科研环境在逐步改善,立志从事前沿理论研究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不再需要长居海外了。

在国内的清华校友高度聚集于不过一二十个城市 在北京生活的校友接近国内校友的一半,其次是深圳、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香港、武汉、南京、苏州、天津、青岛这些经济和科技重镇,其定居清华校友人数在两千人到两万人之间,这些城市的清华校友加起来就有接近七万人,加上北京就占了十五万左右校友,超过国内清华校友的八成。剩下的三万余人里,郑州、福州、厦门、西安、沈阳、石家庄、无锡、合肥、重庆、长沙这些清华校友超千人的城市又有万余校友;这21座城市里的清华校友就占了国内全部清华校友的九成。

从大区来看,包括北京的东部沿海省市有16万左右清华校友,占了国内清华校友的近九成,中西部地区的清华校友合计只有约2万人;然而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只有不到六亿人口,而中西部地区生活着八亿人。

这种清华校友分布和人口分布的不匹配,和我国过去几十年从一个穷国弱国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谋求崛起导致的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是一致的;在东部大城市就业严重“内卷”、学历贬值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一些三四线城市依然严重受制于高水平人才的匮乏。

现在的中西部和小城市生活条件已经谈不上艰苦,只是从地方管理到营商环境、从产业结构到职场氛围有待优化,急需通过发展文教科研、发展高科技含量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这更需要在世界级学府开拓过眼界的清华学子去参与、去实践、去催化进步,真心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清华学子毕业后奔赴中西部、奔赴崛起中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