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孩子一路寄宿”的教育故事。
花友 @孩子如书自抒写 家的大儿子从4岁起就开始住校,一路求学,现在进入了音乐专业领域世界顶尖的茱莉亚学院。
茱莉亚学院是世界顶尖的专业音乐学院,连续多年在QS世界大学表演艺术专业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它为全世界艺术领域输出了大量人才,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是该校校友。
从小到大,从厦门到深圳、北京,再到波士顿、纽约 ... 孩子除了四年级时短暂走读过一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寄宿中度过。
因工作繁忙而实在无法抽离的两人,努力为孩子创造力所能及的教育,也共同追求不断更新的自我。她说:
心灵上的距离比物理空间的距离更重要。我会关注我自己和他相处交流的一言一行,是否尊重他?是否理解他?是否扶持他走过坎坷?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也从不吝于语言的交谈,身体拥抱和亲吻。我们在两条暂时无法相交的线段各自积极成长、变强、延展,这让我能够更加专心投入到工作,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合影
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寄宿的生活,这样的选择,永远是小众的。
因此,不少人会好奇孩子的成长,不单是离普通人家有点远的“考入世界顶尖名校”,更有“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近感怎么办”、“父母失去了很多言传身教的机会” 这类现实的话题 ...
我们把这些问题也“抛”给了 @孩子如书自抒写 ,她很认真地分享了自己的决策过程,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做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家人这般卓尔不群的教育选择。他们的具体做法你未必会赞同,但尊重和信任孩子,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坚定,相信都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信念。
让我们看看 @孩子如书自抒写 一家的教育故事 ...
本文由花友 @孩子如书自抒写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昨天我还在和大儿子打电话,我问他“在你记忆中,住校给你带来过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和记忆吗?”
电话那头的他一脸憨:“没有啊。”
首先说明一下,我的分享交流不是对”住家“还是”住校“的选择做建议——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遇到特殊困难,需要做出非常选择。
概述一下大儿子的情况吧:
他,全母乳喂养将近一年;
一岁多时和外婆二个人住厦门,可称为“城市留守儿童”;
4岁4个月时开始住校,在初中毕业前仅走读1年,其他10年都是住校;
高中3年远离家人,分别在北京和美国波士顿住校求学;
本科考入“音乐界哈佛”之称的美国茱莉亚音乐学校。
大儿子人生旅途中这一段幼龄起且长期的住校经历,也是一场“爱之长远计,个体的尊重和信任”之旅。
正因为彼此的尊重、理解、支持和关爱,让我们侥幸地跨越了10多年的山高路险。
4岁开始的寄宿路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我觉得,但凡孩子寄宿,背后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我家大儿子98年出生,出生后不久,我们一家三口就从厦门搬到了广东的某个乡镇。当时会这么做,除了有现实的房贷压力之外,还有自己在孩子未来发展上的考虑:我认为岛屿地理塑造的岛屿人文环境包含了会让人受限的心理因素,广东的发展空间要更辽阔。这样美好的想法很快败给了现实:孩子断奶后需要精心制作的辅食和悉心的照顾,我和爸爸都因为工作而难以抽身,从老家带来的保姆又因为经验不足,且受不了乡镇的枯燥生活想回家。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身体,我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厦门,交由外婆照顾。我和他小时候的合照我是第一次当妈妈,我的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外婆。她把孩子的起居照顾得很好,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样的安排其实有不少问题:外婆不能忍受孩子的慢或者错,对孩子在生活中需要放手练就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服等),总是先帮他把这些事情做了;对于户外活动,外婆担心孩子磕伤摔倒,总会对他说这不能玩那不能跑。我担心孩子可能会在过度的小心中养成怯弱的性格。独生子女的年代,孩子只是和外婆二个人生活,社交度不够。其他的知识启蒙更不用说了。那个时代还没有高铁,当时自己还不会开车也没有买车,每次回家只能坐大巴,单程就需要花7-8个小时,一个月只能回来一二次。对于孩子的自理能力、性格成长、知识启蒙还有社交等,都起不到很大作用。为了解决以上顾虑,孩子刚二岁多的时候,我就马上安排他读小区的小小班,到了四岁多读中班时候,我感觉还不够解决以上问题。儿子和小伙伴我也曾想过,为了孩子离开广东回到厦门。但是我认为随孩子的成大,父母的认知和三观如果不能提升,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的限制。同时自己在广东的发展,才刚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如果就这样不管不顾,只是单极化、短期化思考解决方案,都是A和B的选择困境。那么,是否有C方案?我想到,让孩子去住校。娃爸支持,外婆同意,孩子也答应了。选定的幼儿园在鼓浪屿,是一家双语幼儿园。会选择它,主要是三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学校口碑不错,双语教育,老师敬业友善;第二方面是离家距离合适,鼓浪屿全岛禁行机动车,孩子比较安全;第三方面还是为了之后小学的住校,幼儿园有政策,如果孩子之后的小学还在同一片区,可以继续住在园内,老师也可以接送。就这样,在一幢带着庭院的鼓浪屿老别墅与几十个孩子一起,儿子开始了住校生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次入园永远改变了孩子的一生。鼓浪屿有另外一个名字“琴岛”,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有合办公立学校,当地人甚至都笑传“家家户户弹钢琴”。当时为了让孩子考入更好的学校(鼓浪屿一共两所小学,音乐学校更好一点),在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幼儿园老师让全班孩子们学习大提琴去考试。老师的本意是帮助孩子们避开钢琴的惨烈竞争,结果却促成了儿子和大提琴的结缘: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零基础的他,大提琴水平迅速提升。音乐小学一年级在这里只招两名学大提琴孩子,整个大班里只有我儿子被录取了。在音乐学校时的儿子我并没有头脑发热把录取归因于“孩子有天赋”,我认为只是一次偶然的幸运,并没有确定让他走音乐路线的考虑。选择让他读音乐学校,也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更好,幼儿园老师能接送罢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开始读小学了,这时候学业要重视了,父母离得这么远,会不会有问题啊?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有规律的生活和充分的睡眠,幼儿园做到了我们难以提供的 ---儿子的身边有十来个小伙伴寄住在幼儿园,每天上学放学有生活老师接送。夜晚的鼓浪屿非常宁静,没有厦门岛的喧嚣。晚上吃完饭以后,孩子就在幼儿园教室里认真完成作业,学术老师会来进行指导检查,然后洗澡睡觉。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成绩每次都是不让人操心的99-100。学习之外的生活,我们会尽力去做好陪伴。每月二次的陪伴,要么游玩,要么陪他上大提琴课,或者看书。假期一有机会,或让外婆带他来我上班住处,或者一起出去旅游,晚上都是我陪着睡觉讲故事。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亲密无间。就这样,一年级到三年级,孩子在音乐学校成长。“妈妈,我愿意住校”小学4年级到初三持久的分离成为了一直悬在我们心头的牵挂。儿子九岁时,我在深圳买房调动户口,把我妈接了过来,也把孩子的户口随迁到了深圳。孩子的学校也从鼓浪屿的音乐学校换成了深圳当地的一所公立。终于和孩子团聚了!我和娃爸两人有说不出来的欣喜。孩子到深圳之后,也经历了教材和朋友圈更换的过程。广东英语比起厦门要求不同,一开始才考了70分。后来我利用周末和晚上帮他补缺,一个学期下来,英语成绩马上就到了90多。深圳转学就是按小区安排学校,孩子读的小区学校是一家旁人看来真的很不错公立,可是没有什么艺术社团。唯一能去的,还是非所住片区某学校的学生交响乐团,但也只能在周末参加乐团排练演出。这样的生活孩子不喜欢,感觉每天就只有语数英的学习。过了半年,某天他对我说,他要去参加艺术学校的五年级招生考试。他的想法让我感到意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决定,把大提琴从兴趣变成专业发展。我们家祖上几代没有成员从事音乐工作,我不敢相信孩子真的有过人的天赋,而我也确信自己没有朗朗爸爸、李云迪妈妈的执着,能够监督孩子,逼着孩子练琴。我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转身去查了一下他口中的这所艺校。这所学校能让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报考,可以申请住校,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小的孩子会申请。虽然我无法评估孩子的能力,但是我可以可以考验他的决心和担当,我怕他心血来潮,所以故意设了一个门槛——艺术学校离家有点远,他天天坐公交地铁上学不现实,我也没精力天天开车送,我也不愿意象其他家长一样,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如果真想去学大提琴,那就应该住校,把时间多花在练琴上。孩子想了一下,坚定地回答:“我愿意选择住校,我要报考艺术学校。”儿子在艺术学校君子协定,说到做到。读艺术学校需要考试,考入才能读。孩子的坚持没有白费,他如愿拿到了录取通知单。然而老师们却给他浇了不少冷水。不是关于学习,而是关于住宿。聊到住校的话题,艺术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会当着孩子面说:“虽然学校允许小学生申请住校,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么小孩子当先例。如果和初中生住一起,这些孩子们有人会抽烟喝酒,怕把孩子带坏。”到了宿舍,我和孩子心里都咯噔了一下。这里的住宿条件比以前的幼儿园要差不少,更甚的是,现在没有生活老师了,这意味着衣服需要自己洗,宿舍卫生需要自己打扫。想到那些老师说的话,他呆呆坐在宿舍床上,眼圈红了,声音哽咽着。我的天性和理智在斗争,后来我挣扎一下,和孩子说:“孩子,追求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你最后可以考虑一下,为了读艺术学校要付出住校的代价值不值?刚才老师们所说的各种不好情况,我相信存在。但是你就是你,别人受到不好的影响,是你的前车之鉴,但是妈妈相信你,你会不一样。另外,妈妈的眼光没有离开你,我对你的关心如风筝的线,让你自由飞翔,但是又牵挂着你的一切。我一直在你身边。”孩子的抽泣声越来越小,最后平静下来,擦干眼泪,站起来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宿舍床铺了。儿子在艺术学校住宿表现,刷新了老师们对于小学男孩子不能住宿的认知。现在有些外地家庭无法陪读时,现在老师们的说法变成了:”你们可以考虑住校啊。某某同学当年也住校啊,他不是学得好好的吗?”更好的成绩,更多的别离高一到大学从五年级到初三,儿子过上了每周日晚上送去,周五下午接回家的生活。艺术学校是一周一次乐器课,下午几乎完全不上课,就像大学一样,需要靠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看似宽松的环境,实际上却有不小的压力。学校每年都会用末位淘汰制开除掉一批学生,有的小孩子可能会无忧无虑过一个学年,但当成绩出来的时候,后悔就已经晚了。这样的生活,孩子过得却还算顺利。长大后,他也开始和我们一起考虑起未来发展的方向,申请世界知名的音乐学府成为了他的心愿。这也促成了孩子和我们更远的别离:15岁时,他独自一人前往北京的国际学校,住校读高一。会让他独自一人前去,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判断孩子对分离时长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孩子毕竟还小,此前也一直是每周都能回家,若是长期出国的话,就需要确认一下;第二是为了追随专业老师;第三是为了让孩子在出国前能更了解中国。我希望他将来面对多样化文化冲击时,能够心中有定力,而来到首都学习是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之一。一直以来,自己的规划中的确有让他读美高的想法,但是我除了关心孩子的英语能力外,并没有实质性动作。结果,孩子在北京国际学校就读期间,自己选择了波士顿的一所挺有名的艺术高中,自己写申请文书,制作作品初审,自己接受视频面试,取得 offer 后也是自己到大使馆网站排队申请签证参加面签。去波士顿读G11(中国高二),这一次是孩子的独立选择。儿子在波士顿读高中2014年8月,我刚怀孕二胎不足三个月,但我仍然坚持送孩子到美东的波士顿上学,也提前从美国中部玩到东部。最后,把他留在了波士顿的校区宿舍。这一别,我整整两年没有再去美国看望他,直到再次去波士顿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美国的放假是感恩节两周,圣诞节两周,暑假两个月,一共6个假期。放假期间,学生不可以再住在校内宿舍。儿子除了两个暑假和一次感恩节回国外,其他两次圣诞节和一次感恩节,要么到我美国朋友家住,要么找那种回国过圣诞节的自租房留学生留下的空租期房。经过国内住校经历和以前一连串的独立性考验,儿子在美国高中的两年,除了偶尔的排忧解难(比如换外汇、朋友家庭住宿联系,或者请企业家朋友找儿子吃顿饭指导指导)外,我的心态很平静。从平时跨洋电话都看得出来,美国对于他来说如同马拉松的新路段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抬抬腿跑就是。心态决定一切。
17岁半后,G12的第一个学期,仅仅到美高15个月后,就马上面临本科申请考试的大关。孩子自己挑选8所美国音乐学院,自己写essay,准备作品,在和中国东北一样冷的冬天,提着大提琴孤身一人坐飞机和火车,在美国不同城市的大学之间面试演奏,一步又一步走了下来,其中的辛苦都是他自己担当着。
最后,他选择了QS世界大学表演艺术专业排名2016-2021年始终世界第一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院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楼上,作为茱莉亚学院的学生可以随时听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随时观摩百老汇名剧的演出。
茱莉亚学院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
说到这里,我儿子的人生道路虽然只是走了一小段,但是,住校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可以评价为:化艰难为有利。
偶尔回首,仿佛看着他从2岁半走进厦门幼儿园小小班,直到18岁高中毕业,坐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教室里专心上课。穿梭了16年的时光他却有整整13年都是住校的流浪之旅。
这颗流浪小行星,经历了有惊无险的流浪之旅,幸运找到他合适的中途栖息地 ...
长期住校,大家可能关注的
这一段和父母分离且住校的流浪旅程,为何能还算安全找到栖息地,我自己几点总结,和选择住校的家庭交流一下。
1、真的舍得吗?
孩子成为城市留守儿童,没有一个母亲是不伤感不心痛的,没有一个母亲是不会想放弃工作回到孩子身边的。
对孩子,我的心态是矛盾,是愧疚。这种患得患失的交战心理,让我一度陷入了长久的伤感。
在矛盾中,我思考亲子关系和陪伴本质,主要思考了两点:
其一,心灵距离比物理空间距离更重要。所谓”监护人“就是”监督“和”呵护“。既然时空限制了我,我要把有限的时空变成最有价值的输出,让孩子觉得妈妈一直在身边支持着他。
同时,远一点距离恰好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观察孩子行为是否有需要纠正。
其二,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成长的,我的成长能让孩子站得更高。和孩子不得已分离,其实给家长带来富裕一点的时间和精力。我要好好珍惜这一些时间,加快自己的成长。将来我和孩子再次相聚的时候,孩子站在我的肩膀上,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从容扎实。
2013年当孩子独自去北京上高中时,我的朋友圈
2、孩子的健康成长怎么办?
当我决定以上述二点为指导方针,就需要做出“三五年孩子成长战略”,也就是留守孩子如何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就开始寻找好的住宿学校,为孩子的独立性和知识性、社交性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我更关注我自己和他相处交流的一言一行,是否尊重他?是否理解他?是否扶持他走过坎坷?遇到他犯错误尽量不要情绪化冲动化。
无论是一个月回家过一二次周末,还是每周往幼儿园打一二次电话,孩子和我聊天非常平等,话题有妈妈的工作、孩子的朋友等等。曾经有同事听到我和的孩子通话,他们非常奇怪,我是真的和一个6岁不到的孩子在说话吗 ...
再者,假如我在身边,孩子一定是和我一起睡,我从来不吝于语言的交谈,身体拥抱和亲吻,还有睡觉前帮他按摩肩背。只要是假期,我就会带到工作单位一起住,我也会尽量安排一起旅游的机会。
同时,我也更加专心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难烦躁时,我就会想:假如有一天孩子长大后也发生类似困难,他能否从我超越困难中获得一些勇气和智慧参考呢?这种为了成为“孩子的榜样”的心态,对于我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可以说,我和孩子在两条暂时无法相交的线段各自积极成长、变强、延展,而相交点到来是可以期待的。
儿子和马友友的合照
3、孩子长期寄宿,哪些是自己最看重的?
信任孩子是成长规划的前提。我们知道规划对于一个公司,家庭和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是不同规划者会影响规划的内容。
父母是孩子的规划师,我对于孩子的规划有一个似乎看不到的前提——“对孩子的信任”。我讲一个关于信任的小故事:孩子的成长也应了那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到”。孩子来深圳半年后大约快10岁时,有一天,我六叔从厦门到香港九龙浙江街看望我二伯。他希望我去香港二伯家接他到深圳我家里。我接到这个电话,可是第二天我要开会,孩子爸爸不在家,外婆根本不识路。那怎么办呢?
假期中的儿子在身边看到我一筹莫展,结果冒出一句话:“我一个人就可以去香港把六叔公接到家里。你把这件事交给我就行。”
他的话让我和外婆大吃一惊。我的心声是斗争的,一方面,儿子才去过两次,连我都不一定能顺利找到二伯公的家。你一个不到10岁孩子怎么可能?而且没有手机迷路了怎么办?另一方面却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件很难的事情上,他已经突破自我的恐惧,勇敢地主动帮我解忧,而我如果否定了他,也不敢给一个成就的机会,那么以后,他是不是就会退缩呢?
所以,我就改变自己的语气,说:“你真是太棒了,主动帮妈妈做事。不过,你真的记得从咱们家如何到二伯家吗?你能说给我听一下吗?”
儿子自信地说:“你放心吧,我一个人去就可以完成任务!我虽然只去过两次,但是我的记忆挺好的。去九龙二伯家要 ...”
后来,为了防止意外,同时不破坏他的领导者勇气,我让他带着外婆一路去接二伯公,再送两位老人回来。
果然,那天下午,快10岁的他安全带着六叔公和外婆回到家里,二位老人赞不绝口。
4、孩子的品德培养呢?
孩子住校,我更加关注他的品德走向。男孩子需要立志高远,严于律己。日常我有什么方法潜移默化孩子呢?我们从小都被教育不能撒谎,很多的寓言故事——匹诺曹、狼来了、烽火戏诸侯都告诫我们小孩撒谎不改,长大后会失败,所以家长都会严厉对待孩子的撒谎。但是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小时候都撒谎过吧?至少我自己也是。所以,我来讲一个关于儿子撒谎的故事。儿子10岁在艺术学校读五年级时候,有个周末到家上课的英语家教想要查看孩子在校的英语作业本,孩子说学校英语老师没有发下来。家教嘀咕了一句:怎么周末还收作业呢?
听到老师的这句话,我离开孩子房间后,就发了一条短信(当时没有微信)和学校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孩子中途出来倒水时,听说我发了一条短信给英语老师,脸就变白了。
这时我敏感意识到孩子撒谎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孩子撒谎。但是看到他一下子变白的脸色,我不是愤怒生气,反而是快速用比平常更大的力量把他紧紧的拥抱在怀里,让他感受到妈妈没有嫌弃他推开他。
过了几秒钟他恐慌有所消退,我才开口问他:“你撒谎了对吗?”孩子点点头。然后,我又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撒谎吗?”孩子摇摇头。
我说:“孩子,你是因为害怕。你做错了一件事,你担心被老师发现,所以你就用撒谎想掩盖前一个错误。”
然后,我从书架抽出一本立体书《什么是害怕》,我指着书本,温和地告诉儿子:“害怕”会伴随我们一直到死亡。小时候害怕鬼会不会藏在床底,老了害怕死亡。大人长大也有很多‘害怕’,也会做错事情,害怕别人批评你,骂你,害怕失业等等。我们的强大就是不断战胜一个一个的害怕。”
“孩子,我告诉你一个事实——就是你被‘害怕’打败一次,你会撒谎。撒谎一次,你需要再撒谎10次去掩盖,而且,有一天掩盖不了的。比如现在,你害怕没做作业被批评,撒谎后要向妈妈道歉,要向英语家教道歉,而且,学校英语老师现在也知道了,你还得周一回学校去向她道歉。一件小错事变得更糟糕了,你的心情沉重吗…..”
孩子懊恼地点点头,然后先向家教道歉。
周日晚上回学校住宿,可能心潮起伏,他还打电话给我,担心老师要是发现自己会说谎,会不会以后不喜欢他。
我说:“儿子,看见了吗?现在你的面前又出现一个“害怕”。妈妈教过你,打败“害怕”,而不是被“害怕”打败。明天你向英语老师道歉,把经过告诉她,她会更喜欢你的。假如她不喜欢你,她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周一晚上,儿子又给我打电话说:“妈妈,今天早上我向英语老师道歉了,承认我撒谎了。老师说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最勇敢。我现在心里好轻松啊!撒谎真的很难受,我以后不会再撒谎了,我不会被“害怕”打败。”
在品德培养方面,我还有其他方法。我和孩子经常调侃畅所欲言,我通过他的故事,会关注他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员?我自己要多做好事,和他一起交流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另外,身边发生的一些成年人的细节见大错误,我也会分享给他听;同时,把我身边智慧之人,创造机会和他认识交流。
关于我家孩子住校,关于孩子教育,还有很多故事,但是我已经写得太多了。
孩子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既有孩子和家庭住在一起,却发生激烈冲突的;甚至还有孩子感觉生活在牢笼里,为了自由一跳而下,令人痛心;也有的孩子和家庭住一起,比住校孩子获得更多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人生更加精彩 ...
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合照
所以,物理空间的陪伴只是外部性资源,如同企业有土地,有好厂房好机器,但是如果缺乏内生性资源,没有好的人才,好的知识,好的管理,那么也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我家儿子的身上,我或许是用20%的外部性资源,却大量积累内生性资源。我不是躺平,也不是鸡娃的目标导向下,以尊重个体,尊重自由,严格要求父母成长为最底层逻辑的土壤,再以爱为阳光细雨,所以才能发生了20/80效应:即以20%的投入,让孩子收获了80%的成长。
总之,无论如何,父母的耐心,对孩子个人的尊重,对自由的共鸣,共同构成了爱,而这就可以克服空间距离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