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浏览上期:舌尖上的安全(24)——吃药别喝酒,警惕“双硫仑样反应”)
一、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很多人都喜欢喝可乐等碳酸饮料。炎炎夏日,喝一口冰凉的碳酸饮料,别提有多爽了!不过;最近有个消息怕是要让众多可乐爱好者失望了!
据路透社2023年6月29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AsPartame,缩写APM)将在7月14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为“可能致癌”。
消息传出,如同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食品饮料行业。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在本月早些时候的外部专家会议后做出的这项结论。该会议主要是依据所有已经公布的研究证据,评估哪些物质对人体有害。而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打上“无糖”标签的食品、饮料,实际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剂。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
二、什么是阿斯巴甜?阿斯巴甜(AsPartame,APM),别名阿司帕坦、阿斯巴坦、天冬甜母、天冬甜精、天苯糖等,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性的粉末。
阿斯巴甜为詹姆姆.施拉特(JamesM.Schlatter)于1965年发现。这位化学家在G.塞尔公司(G.D.Searle&Company)工作。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
阿斯巴甜的化学结构为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度约为蔗糖的180~220倍,其热量比一般蔗糖含量少(1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并且使用少量即可使人感到甜味,以至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又因其甜味与蔗糖十分相似,并有清凉感,因此被作为蔗糖的代替品。
三、阿斯巴甜有哪些应用?甜味剂目前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包括天然来源的和人工合成来源在内,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糖醇类,例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高倍甜味剂,例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剂,例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阿斯巴甜可作为强力甜味剂和风味增效剂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料工业
碳酸饮料是阿斯巴甜应用最多的饮料,如可口可乐。
在软饮料家族中,除了碳酸饮料外,果蔬汁、茶饮料等对阿斯巴甜的需求量、使用量也逐渐增大。同时果汁、含乳饮料也可以使用阿斯巴甜。另外,阿斯巴甜对天然风味有较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加强果汁饮料、果酒的风味浓性,因而在饮料工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2.冰淇淋、冰冻甜点
由于冰淇淋属高糖、高油产品,热量值高,导致很多人对之望而却步。冰淇淋工业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改新求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加强市场竞争力。由于阿斯巴甜属于低热能甜味剂,因此,通过使用阿斯巴甜及其它填充料,开发出高纤维低热量冰淇淋、无糖低热量冰淇淋等产品,以解决此类问题。
3.婴幼儿食品、奶粉、豆奶粉
在婴幼儿食品、奶粉、豆奶粉中大都使用了较大量的蔗糖,过多蔗糖的摄入会导致婴幼儿过于肥胖,不利于婴幼儿发育,因此,利用阿斯巴甜高甜度低热量的特可以替换此类食品中的蔗糖。
4.糖果、药制剂
由于阿斯巴甜不但热量低,而且有预防龋齿的作用,因此,在糖果、巧克力等产品中被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在某些药物制剂,如某些药物泡腾片、维生素C、钙片等产品对阿斯巴甜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
四、阿斯巴甜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复习一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致癌物评级系统。
首先,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是世卫组织下属机构,主要任务是进行和促进对癌症病因的研究,也进行世界范围内的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会收集对某种物质目前现有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数据,然后通过证据等级来做综合判断。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致癌物评级系统衡量的是“证明这种东西致癌的证据强度有多硬”,跟致癌风险剂量没啥关系。
具体点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致癌物分为三类:
1类,明确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
2类,怀疑致癌物,又分AB两组,2类A组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类B组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
3类,潜在致癌物,指现有证据未能证明对人类致癌,只是认为有致癌的可能性,还无法分级。
书归正传,回到正题:阿斯巴甜安全吗?
阿斯巴甜自发现以来,其安全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每日容许摄入量上限为40mg/kg,专家建议消费者尽量避免过多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
研究人员从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等五个方面对阿斯巴甜进行安全性研究,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1)阿斯巴甜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实际无毒物;
(2)遗传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阿斯巴甜对大鼠的受孕率以及早期或晚期胚胎死亡率未产生不良影响,对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和精原细胞染色体均未见致畸变作用;
(3)生殖发育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的阿斯巴甜对大鼠、家兔、鸡胚胎未发现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4)阿斯巴甜的神经毒性研究发现,尚无神经行为方面的疾病和症状与阿斯巴甜的摄入有关;
(5)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研究发现,未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与脑部肿瘤的发生有关。
五、代糖饮料,喝还是不喝?最近,世卫组织有点和“代糖”产品过不去。先是前不久刚发了一个什么“不建议用代糖控制体重”的消费提醒,现在又通过小道消息传出下个月要宣布阿斯巴甜致癌。
由于只是小道消息,所以现在只能猜测,所谓的宣布致癌,应该指的是加入世卫组织公布的“致癌物清单”,这个清单由世卫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如果阿斯巴甜被评定为1类或2A类致癌物的话,那就算挺严重的,如果是后两类,那么我认为目前看来问题不大。
阿斯巴甜和糖精一样,属于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甜味剂。按照含有热量的高低,可把甜味剂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两类。非营养性甜味剂是指与蔗糖相等甜度时,热量含量仅相当于蔗糖热量的2%或更低的物质。由于这类甜味剂兼具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因此对于那些喜爱甜食又担心发胖的小伙伴,以及需要限制糖摄入但希望改善食品口味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使用低能量的甜味剂已成当前食品行业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在低热量的消费需求下,食品商通过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无糖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这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代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低糖饮食的倡导和消费者自身对控糖的需求。2019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强调了糖尿病在我国的多发性,并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该计划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本来不喝含糖饮料,或者觉得喝了代糖饮料可以肆无忌惮,那还是少喝,要控制,目前研究有限不能说就无害。
但是,如果是本来喝含糖饮料,靠着代糖饮料来减少饮用量,甚至是逐渐戒除,那我还是推荐的。毕竟含糖饮料诱发的代谢性疾病,肥胖等,本身就不利于健康,而且本身也会增大癌症发病率。所以也不用太恐慌,可以作为一种提醒。
六、阿斯巴甜研究有阴谋吗?虽然阿斯巴甜已经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但阿斯巴甜仍然受到各种不同质疑的挑战。
最大的一次事件发生在2015年4月。当时百事公司宣布,美国市场销售的轻怡可乐将停止使用甜味剂阿斯巴甜,代替它的是由三氯蔗糖和乙酰磺胺酸钾混合而成的代糖,再一次将阿斯巴甜推向争议的聚光灯下。
除了百事公司,大大小小的非政府组织机构声称他们的研究证实阿斯巴甜具有致癌性,应立即停止使用。
暂且不论这些所谓的独立研究机构出于何种目的,仅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声明也难以成为事实。在谷歌学术上搜索阿斯巴甜安全性,多数的负面报道来自于一家意大利的拉马兹尼研究所。这所研究机构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各种人工甜味剂的毒副作用。
1996年,北俄亥俄大学医学院的Ralph G.Walton自行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绝大多数阿斯巴甜无害论的研究均为行业赞助。
该报告引起一片哗然,媒体纷纷表态阿斯巴甜的科学研究是一场工业界的利益输出,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阴谋。
作为一种取代蔗糖的添加剂,阿斯巴甜上市无疑对蔗糖工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多年来对各种增甜剂发起的责难和负面研究,很可能是蔗糖工业的绝地反击。这场历日旷久的争论究竟是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现在仍难以定夺。
在阿斯巴甜所谓的毒副作用中,最令人关切的是其具有致癌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报道认为是阿斯巴甜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脑肿瘤发病率的上升。FDA对该报道采用的数据进行评价,认为存在诸多错误,如低估对照组的脑肿瘤发生率、错误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动物死亡日期错标等。
其实,数十年来关于阿斯巴甜致癌性的研究深入进行,研究涉及微生物、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的各个层次。EFSA(欧盟食品安全局)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认为无论是正常剂量还是高剂量的阿斯巴甜,均不会产生致癌作用。从阿斯巴甜的代谢途径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阿斯巴甜在体内代谢为天门冬氨酸(40%)、苯丙氨酸(60%)和甲醇(10%)。前两种属于氨基酸,后一种的来源丰富,包括水果和蔬菜,在体内可经正常途径代谢。
除了脑肿瘤,阿斯巴甜还与其他一些症状或疾病联系起来,如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甲醇中毒、失明、肌痉挛、刺痛、癫痫、头痛、抑郁、焦虑、失忆、先天畸形和死亡。
一系列综述和荟萃分析对以上副作用有详尽的描述和解释,美国FDA和CDC(美国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对阿斯巴甜进行了严格的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控体系。头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然后是头晕、恶心呕吐等,但这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在有关负面报道后显著上升。这其中似乎更多的是心理学的因素而非药物因素。FDA和CDC的报告均不支持阿斯巴甜与有报告的不良反应存在因果关系,也不支持开展临床观察评价副作用的需要。
七、怎样看待世卫组织的“预警”?如果世卫组织将阿斯巴甜划分为致癌物,势必对相关食品产业带来巨大影响!
那么我们从文献里面来看看,阿斯巴甜到底是不是致癌?
2022年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NHANES数据库的低热量甜味剂和癌症发病率的关系,NHANES数据库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卫生和营养学数据库。该研究纳入从1988-2018年总共65000例样本,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巴甜或所有低热量甜味剂对总体癌症死亡率有影响。这等于说明阿斯巴甜不会致癌。
2023年一项西班牙的MCC-Spain病例对照研究也同样是得出类似的结论。这个研究纳入了4823例癌症患者(包括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以3629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研究他们既往的不同生活习惯,结果也显示阿斯巴甜与癌症无关。但在亚组分析中,他们发现有糖尿病的患者使用阿斯巴甜后胃癌风险会升高2.04倍,但乳腺癌风险降低到原来的80%。可是也有文章得出相反的结论。例如,去年发表的法国10万人口平均随访时间7.8年的调查研究显示,长期摄入阿斯巴甜的人群其癌症风险似乎增加了15%。
阿斯巴甜的致癌效果的差异也许和各国的营养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国内吉林大学团队就汇总了过去十年针对甜味剂致癌风险的研究结果,总共超过370万人群的样本。他们发现在总人群中未观察到阿斯巴甜和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相关性。但是亚组分析时候却发现欧洲人群中阿斯巴甜会增加约7%的患癌风险。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和各国饮食习惯存在相关性。所以你也看到了,阿斯巴甜是不是致癌其实还是很有争议的。而且,关于阿斯巴甜目前还缺少非常高质量的研究。
所以在这个时候世卫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不知道是不是有重磅的更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背书?还是出于哪些其他的考虑,例如潜在的健康风险?
作者认为,还是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目前连阿斯巴甜会被划为哪个致癌物等级都不清楚。等报告出来了,先看看它是被划为1级、2A级、2B级还是3级,再看一下报告参考的文献,才能做相应的“深度解读”。
作者建议:
(1)如果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阿斯巴甜划为1级,那就要尽量避免摄入,无法避免的情况也需要尽量少摄入(但被划为1级的可能性很低)。
(2)如果阿斯巴甜被划为2A级,那我们最好能对这种东西引起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摄入量。但不是“一点都不能吃”。
(3)如果阿斯巴甜被划为2B级甚至3级,那其实说明“致癌证据不足”,不用过度恐慌。
《舌尖上的安全》(第1—5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6—10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11—15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16——20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第21-25期导读)
舌尖上的安全(21)——解密面粉增筋剂偶氮甲酰胺
舌尖上的安全(22)——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的废存之争
舌尖上的安全(23)——面粉中,有多少非法添加让人心有余悸?(爆款文章,阅读量超20万人)
舌尖上的安全(24)——吃药别喝酒,警惕“双硫仑样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第21-25期导读)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三十七)
癌症治疗的革命:CAR-T细胞疗法的前世今生(导读)
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传染病(第一集)——鼠疫篇(导读)(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