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局长 蔡若莲
香港立法会议员 郭玲丽
本港少子化的情况日趋严峻,中小学陆续面临被“缩班杀校”。
另一方面,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究竟香港的基础教育目前的情况如何,其还有没有优势呢?
本刊特别访问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及立法会议员郭玲丽,探讨这个问题。
01
为国家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培育
蔡若莲表示,香港是中外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香港同时面对社会高速发展,天然资源有限的局限,香港急需加强人力资源的储备。香港教育要发挥多元化及高度国际化的优势,致力培养爱国爱港和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掌握高端科技及两文三语的能力,积极进行世界级研究,为国家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培育和扎实的学术基础研究,通过扩容提质,加强宣传交流合作,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定位和角色。
郭玲丽也同样表示,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提高科技水平、涵养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是国之大计。香港地少人多,缺乏天然资源,未来发展急需人才。香港凭借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誉国际的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多元优质的基础教育,教育质量得到国际及国家层面的肯定,正是加强香港发展动能的基础关键。建基现有优势,香港应积极作为,不单要增强香港发展动能,更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国家所需。未来香港会持续与不同持份者保持紧密沟通,发挥在“一国两制”之下的独特优势,培养优秀人才。
蔡若莲表示,《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成爲“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未来人才摇篮”。虽然这政策是建基于香港有享誉国际的大学和优秀的科研人才,只聚焦在专上教育,但中小学教育亦不能忽略,香港的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和优质的选择。
她继续说,政府透过公营学校为合资格儿童提供12年免费小学及中学教育;非本地学生如跟随其父母(包括透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到港生活,在符合相关条件下,亦可选择入读适合自己的本地公营、直接资助计划或私立学校(包括国际学校)。强调乐见香港多元和优质的教育也是吸引人才来港的因素之一。
她指出,面对学龄人口呈现结构性下降,政府在规划教育的未来发展时,首要考虑学生的福祉,并以软着陆为目标,检视政策及公共资源运用的效能,逐步有序调整学校数目,确保教育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得以善用。至于非公营学校,如有足够的配套安排,亦可按现时政策招收海外学生。
她说,香港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政策,会聚焦于专上教育,政府在现阶段没有计划把政策推展至中小学。公营中小学校会继续集中照顾在香港合资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政府一直致力支持国际学校体系的蓬勃发展,以满足在香港居住的非本地家庭,以及因工作或投资而来香港居住的家庭对国际学校的需求。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本港锐意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汇流并增强发展动能,政府考虑到在香港的内地家庭对内地课程会有一定需求。故此已透过校舍分配工作机制,将一幅位于天水围的用地分配,以成立香港首间提供内地课程的非牟利私立学校。
而非公营学校如有足够的配套安排,可按现时政策招收海外学生。学校如招收没有父母陪同而独自来港就读的海外未成年学生,必须从学生福祉出发,考虑相关的配套安排和服务,包括提供充分的支援、妥善的照顾和完善的保障(如住宿、监护人、辅导等安排),以照顾学生在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02
放宽高才通子女入读公营学校
有助吸引人才来港发展
至于在宣传推广方面,教育局与“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人才办)紧密合作,在人才服务窗口网站为有意来港的境外家庭提供清晰的本港升学信息,以配合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推展。人才办积极与多个合作伙伴介绍有关香港教育的信息,让来港人才进一步了解香港教育。除了提供公营学校概览,教育局亦已推出全新的专题网站,介绍香港的国际学校。
另一方面,本地学校议会亦在内地举办联合展览和讲座,向有意就读本地学校的内地家长和学生提供信息,而部分学校更安排新来港及/或拟申请来港家庭进行校访、观课及体验式课堂,亲身了解本港的学习环境和情况。
她说,政府会继续发展多元和优质的教育,并透过不同的渠道说好香港的教育故事。
郭玲丽也指出说,香港教育很优秀,政府着力招揽世界各地人才,早前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吸引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港工作,促进本港经济发展。政府更新非本地儿童入读公营学校的程序和条件,并宣布高才通持有人的子女可获资助入读公营及直资学校,与本地生相同。她乐见政府推出该措施,为高才通持有人的子女带来便利的安排,更容易吸引人才来港发展及定居。
郭玲丽表示,高才通持有人的子女可获资助入读本港公营及直资学校,能减轻其子女就读本港学校的经济压力,相信是重大的诱因,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参与该计划。
她相信,学界普遍欢迎计划,除了有助纾缓学界面对的收生压力,也可以为香港累积年轻人才。她又说,本港课程具吸引力,文凭试亦有国际认受性优势,有助学生前往内地和海外升学。她续说,政府应积极投入宣传工作,例如透过网上平台、社交媒体等,让更多世界各地人才了解该计划内容和优势。
03
与内地城市缔结姊妹学校
谈及姊妹学校问题,郭玲丽表示,截至今年5月,共有935所香港公帑资助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2,933对姊妹学校。这是自2004年起,香港中小学(包括特殊学校)透过教育局姊妹学校计划,与内地城市的学校缔结姊妹学校,有助两地学校发展。
蔡若莲表示2022/23学年批出的相关津贴金额近1.3亿港元,涉及830间学校。教育局会在2023年年底前,在当时有约780所香港公帑资助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超过2100对姊妹学校的基础上,增加10%参与姊妹学校计划的香港学校至共约860所,截至2024年5月,共有935所本地学校与内地学校结为2933对姊妹学校。
蔡若莲又指,教育局自2018/19学年开始提供常规津贴及专业支援,以协助学校筹办交流活动。2022/23学年批出的相关津贴金额近1.3亿港元,而2023/24学年度的津贴额度约为每校16.3万元,显示政府对该计划的支持与投入。
蔡若莲解释,现时姊妹学校计划津贴并不涵盖私立学校(包括国际学校)。私立学校遵循自负盈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须自主承担所有营运开支,政府并不提供定期资助。因此,姊妹学校计划津贴并不适宜扩展至涵盖私立学校,未来亦无此计划。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何洁霞 本刊主笔
编辑:芦梦婷
审读:刘妍伶
监制: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