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大学

2025-05-06 百科达人 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自2023年10月抵达伊朗,我已在德黑兰大学学习生活一年有余。回首这一年多的时光,感触颇多。犹记当初,我独自一人从西安出发,怀揣着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以及对留学生活的未知,心中难免忐忑。经过近10个小时的辗转奔波,我于当地时间晚上9点抵达了德黑兰,幸好有国内的同学们早早等候在机场,驱散了我心中的紧张感。而德黑兰仿佛也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迎接我,从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一场难得一见的暴雨倾盆而下。就这样,我正式开始了在伊朗的新生活。

生活篇

抵达伊朗后,我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住宿。由于签证问题,我在学校正式开学两周后才到达伊朗。即便如此,学校由于宿舍紧张,仍然未能给新生安排宿舍。彼时,众多留学生都为此焦头烂额。世界研究院的新生甚至已在青旅住了3周,而我也只能无奈选择暂时在酒店落脚。与此同时,由于制裁的影响,伊朗的金融体系被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这导致国内的银行卡在伊朗无法正常使用。初来乍到的我,因尚未满足办理伊朗银行卡的条件,只能选择用美元兑换成伊朗里亚尔现金来使用。这对于一个早已习惯便利的移动支付的中国人来说,重新回归到使用现金的生活无疑是一种极为不便且久违的体验。

在多方的协调与努力之下,我终于在抵达伊朗一周后,顺利住进了Fatemiyeh宿舍。与中国绝大部分大学校园布局有所不同,德黑兰大学的校园和宿舍相互分离,并且按照男女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其中,Fatemiyeh女生宿舍位于德黑兰大学北校区附近,周边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也十分便利。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与交流,学校特意将国际生宿舍集中安排在了同一栋楼里,而分配给我的房间则全部住着中国人。在我房间所在的楼层,大多数留学生都来自伊朗周边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以及叙利亚等国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而中国女生在这里则相对较少,算上我也就只有5个,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涵盖了伊朗研究、波斯语以及波斯文学等领域。

Fatemiyeh宿舍大门,作者摄

在经历宿舍分配的种种状况后,我对伊朗在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已有一定体会。然而,入住后住宿费问题的产生,更让我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此前,国际生与伊朗本地学生所交的住宿费基本相同,每学期大约在人民币200元左右。但在我入住的时候,宿舍管理处宣布实行新政策,起初要求新入住的国际生每月缴纳100美元的住宿费。这一价格的骤然提升,远远超出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随后,在一片反对声中,宿舍又将收费降低到每学期800元人民币左右,但仍是此前费用的数倍之多。此举引发了大量留学生的不满,更有人组织起了联名上书活动,以此来抗议住宿费的不合理上涨,并希望我们中国人也能派出代表去参加抗议活动。

由于入住时尚未办理好伊朗的银行卡,我便提出了延迟缴费的申请。然而,当我学期末去缴费时,却意外地发现宿舍只收取了约为人民币300元的费用。对于这一情况,宿舍管理处并未做出任何说明。到了第二学期,宿舍费再次出现了上涨,费用约合人民币1000元。在进行登记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宿舍管理处对不同国家的学生所收取的费用竟然各不相同。除对中国人收取相对较高的费用外,一位来自英国的同学每月需要缴纳的费用更是高得离谱。当我怀着疑惑向宿舍管理处询问其中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非常简单粗暴——“你们中国人有钱”。

Fatemiyeh宿舍内部道路,作者摄

在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之后,我入住了Fatemiyeh女生宿舍。宿舍房间内的配置较为齐全,除了基本的家具,如床、书桌、椅子、衣柜之外,每间宿舍还贴心地配备了一台冰箱,方便学生储存食物和饮料。在宿舍内,水电和暖气都是免费供应。每层宿舍楼都设有公共厨房、卫生间和自习室。

Fatemiyeh宿舍的公共厨房,作者摄

每栋楼还设有公共浴室,提供淋浴设施。无论是厨房还是浴室,都24小时供应热水。同时,还有专人负责对这些区域进行维护和清洁。宿舍内还安装了中央空调,夏天由宿舍管理处统一控制开关。此外,宿舍内实现了校园网的全覆盖,学生们可以通过无线网方便地连接互联网。和国内相比,Fatemiyeh宿舍房间的面积相对更为宽敞。然而,由于入住的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只住2个人的宿舍塞进了4个人,有的宿舍甚至住进了5个人,多出来的一个人不得不打地铺,原本宽敞的空间也变得拥挤不堪。

Fatemiyeh宿舍为每层楼配备的自习室,作者摄

Fatemiyeh宿舍内的小操场,作者摄

德黑兰大学对女生宿舍的管理极为严格,采取全封闭式管理模式。宿舍入口配备了门禁系统,并且安排了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当学生出入宿舍刷卡时,电子屏幕会同步显示所登记的照片。同时,宿舍规定每晚10点关闭门禁系统,如有学生晚归,必须填写相应的表格,详细说明晚归原因。若晚归超过一定次数,宿舍管理处会安排专人与学生进行谈话,甚至会要求将晚归情况上报给学生的父母。

在严格的管理规范下,宿舍园区内自成一个完善的生活系统,食堂、杂货铺、洗衣房、健身房、自习室、理发店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其中,杂货铺除了出售零食及生活日用品外,还会售卖蔬菜、水果、鲜奶等新鲜食物,价格基本与校外持平。洗衣房每天15点至20点对外开放,每次洗衣收取的费用约合人民币1.5元。

Fatemiyeh宿舍内的杂货铺,作者摄

Fatemiyeh宿舍内的洗衣房,作者摄

正式登记注册后,我就拥有了自己的学生账号,可以在宿舍和教学区免费使用校园网,也可以在学校食堂订餐。与国内食堂有很大不同的是,德黑兰大学的食堂实行供餐制,每周六至周四中午供餐,每餐只能从食堂提供的餐食中二选一,并且需要提前两天预定。食堂提供的饭菜除了烤肉、鸡腿饭、大不里士肉丸等经典的伊朗特色餐外,也有薯条、炸鸡、沙拉、意大利面等较为西式的餐点。每次就餐刷卡时,都会显示订餐人的照片等详细信息,这主要是因为食堂享有高额补贴,使得每顿饭的费用极为实惠。最初,每顿饭的价格为20万里亚尔(约合2.4元人民币),但随着汇率的波动,目前价格已调整为30万里亚尔(约合2.5元人民币),即便如此,也仅为外面餐厅价格的五分之一。

宿舍食堂提供的鸡腿饭,需自带餐具领取,作者摄

除了食堂,与宿舍相邻的馕店还专门面向女生宿舍开设了窗口,方便学生购买。在饭点等繁忙时段,馕店还会优先供应学生。尽管随着汇率变化,伊朗的物价飞涨,但一张普通馕的价格却一直维持在5万里亚尔(约在人民币0.6元至0.4元之间波动)。

Fatemiyeh宿舍内购买馕的窗口,作者摄

鉴于伊朗有着较为严格的性别分离规定,在Fatemiyeh宿舍区工作的人员全部为女性。尽管伊朗法律规定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头巾,穿长袖衣物,且上衣需盖过臀部,不可穿着短裤或紧身衣物。但宿舍园区内,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些着装规定。因而,在宿舍范围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穿着,时常可以看到在操场等地有学生穿着短款运动服进行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有异性进入宿舍大门时(通常为搬运工和修理工人),管理处都会用广播进行通报,提醒学生注意。

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宿舍园区内都会策划并举办各种活动,同时还会进行相应的布置,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Fatemiyeh宿舍为Yalda之夜庆祝,作者摄

Fatemiyeh宿舍为纪念莱西所做的布置,作者摄

Fatemiyeh宿舍为迎接伊朗新年所做的布置,作者摄

学习篇

在经历了初期的适应阶段之后,我在德黑兰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受限于波斯语水平,我主要参与的是世界研究院伊朗研究专业的英文硕士课程。这一专业主要针对国际学生开设,学制为两年,课程内容涵盖了伊朗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重要领域,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伊朗的全面理解。在基础课程方面,包括伊朗当代史、什叶派研究、伊朗社会与文化、伊朗政治地理、伊朗伊斯兰革命等课程。该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少,每一级的学生人数都不超过5个,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国,还有少量来自欧洲国家。与此同时,也有像我一样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国的交换生。因此,每门课程上课的人数通常在5至9人之间。学院对正式学生和交换生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方式。正式学生每学期的学费为1600欧元(约合12000元人民币),而交换生每学期的学费则为1800美元(约合13000元人民币)。除了第一个学期强制要求按外币结算外,其余学期的费用可以根据汇率换算成伊朗里亚尔进行缴纳。随着伊朗对外汇率的急剧波动,我每学期需要缴纳的费用也在不断变化。当我最初抵达伊朗时,伊朗民间人民币与里亚尔汇率为1:69000,而当前已经飙升到了1:122000。受此影响,我所缴纳的学费金额也从最初的8亿多里亚尔,涨到9亿多里亚尔,而到了最近,更是达到了12亿里亚尔。

世界研究院大厅,作者摄

在德黑兰大学,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90分钟,但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课程期间不设置专门的休息时间。由于校园内没有设置上下课铃,所以上下课时间全由老师自行把握。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时开始上课,而下课时间则大多由课程进度来决定,提前或延迟下课都是经常发生的情况。此外,德黑兰大学每门课的评分制度采用20分制,12分被设定为及格线,17分以上通常被认为是优秀成绩。和国内大部分专业课一样,老师会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详细说明课程的考核方式,出勤率、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内容都可能成为评分的标准。

因为上课人数相对较少,所以世界研究院教室的布局更类似于会议室,大家围绕着老师而坐,这种布局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

世界研究院教室,作者摄

不同老师之间的上课风格各不相同。以《伊朗的社会和文化》课程的Sabbar老师为例,他的课堂氛围非常轻松,课程内容也并不固定,往往是就大家感兴趣的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曾就伊朗的婚姻制度、地下乐队文化、伊斯兰传统艺术等话题进行过讨论。该课程没有设置期末考试,而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每周小测验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和助教还驱车带我们前往伊朗手工工艺工作室,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伊朗的传统音乐和文化。

Sabbar老师弹奏伊朗传统乐器Setar,作者摄

而《伊朗当代史》的Ahmadi老师,其教学风格则更为传统。课堂上,老师通常会进行系统的讲授,课程内容按照伊朗历史的发展脉络逐步推进,整体较为固定和严谨。在考核方面,Ahmadi老师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每周需要提交一篇小论文外,学生还必须选择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演讲。此外,老师还设置了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期末论文。鉴于班级里学生背景的多样性,Ahmadi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询问同一个事件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在一次课上,Ahmadi老师与一位俄罗斯同学就俄伊战争性质的定义产生了分歧,两人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和欧洲国家的留学生齐聚在德黑兰,共同学习伊朗的历史和文化,实在是令人感到有趣且难忘。

虽然伊朗研究硕士专业采用全英文授课,但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会穿插使用波斯语,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伊朗的文化和知识。Samie老师的《什叶派研究》课程尤为突出。在课堂上,Samie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学习波斯语,还要求大家亲自去伊朗各地体验伊朗的传统和文化。他的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波斯语内容,老师也经常会让学生朗诵相关的波斯语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波斯语的熟悉程度。而在课程考核方面,除了传统的论文和考试外,Samie老师还要求学生上交一篇关于什叶派文化亲身经历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什叶派文化。Ahouie老师在其《伊朗的政治和政府》一课中,也会频繁地使用波斯语来描述伊朗的政治结构。他认为,波斯语是理解伊朗政治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使用波斯语,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伊朗政治术语和概念。

Samie老师用英语波斯语结合的方式讲述什叶派,作者摄

Ahouie老师使用英语波斯语结合的方式书写板书,作者摄

此外,学院还要求国际生必须参加学校安排的波斯语课。该课程每学期的费用高达500美元(约合3600元人民币),每周上课时间总计6个小时,课程内容分为语法和写作两部分,分别在两天进行,一共48个课时。在进行波斯语测试后,学校会根据不同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通常一个班有2至5人,但如果对课程安排不满意,也可以选择一对一教学。与伊朗其他地方的波斯语课相比,学院安排的波斯语课程价格较为昂贵,且由于课程强度不大,对波斯语水平的提高效果较为有限。

在德黑兰大学一年多的生活和学习,我充分感受到了伊朗的风土人情和学术氛围,但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伊朗在管理层面有诸多改进之处。从最初学生签证办理的拖延,到宿舍安排的杂乱无章,桩桩件件都令人印象深刻。一张简单的学生卡在伊朗却用了几乎一个月时间才办理成功。许多在国内几天就能轻松办完的事情,在伊朗却需要按周来计算时间。而毫无征兆的放假和线上办公,更加剧了低效的情况。

学校整体管理的随意性,从考试安排可见一斑。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负责监考的老师迟到整整半个小时,然而考试时间却并未相应地延迟,同学们只能无奈地压缩自己的答题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答卷。在最近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我们按规定时间准时到达考场,却始终不见老师的踪影。我们只能去求助于学院负责人,经过电话联系后,才得知老师生病了,而学院也没有收到老师出的试卷。于是,学院通知如果半个小时后仍没有试卷送达,大家就回宿舍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在半个小时后,我们收到考试取消的通知。直到第二天晚上,我们才收到教授的道歉邮件,他告知考试将改在隔天的早上8点举行。这样的考试安排在国内一定算是严重的教学事故了,但在伊朗,似乎只是一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小事。

新学期即将开始,尽管我已经入学一年多,但系统里我的信息仍然错误,这导致我无法申请下一学期的宿舍。我不得不再次向负责教务的Rezaei女士求助,而她在查阅了相关信息后,填写了一张申请表,并告诉我:“你需要像之前一样,再走一遍入学的流程。”就这样,我不得不开始了再次奔波走程序的日子。

(作者:王雪羽 本文系西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原创栏目《伊朗见闻录》第二十一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声明:闻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756005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