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医科大学

2025-05-12 百科达人 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作者:孙铭

北方大学医学院,何许院校?这个名不见今传学校的前世今生是什么?为解释疑问,并深度了解“北方大学医学院”,前些时间专程去北方大学创建地邢台走访“北方大学”旧址。

视频加载中...

▲请看视频

▲北方大学院系设置。

1946年1月5日,北方大学正式成立于邢台,首先设立了行政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文教学院、财经学院,五个学院和财经研究室、历史研究室两个研究所。1947年迁到长治后,又设立了农学院和艺术学院(原文艺研究室)。

当年这个北方大学的简称也是“北大”,不过,此“北大”非彼“北大”!

在邢台市南关以西的中华基督教会-北方大学校部旧址和邢台学院校园内直隶第四师范-北方大学医学院旧址的两个展馆中,都看到有“北方大学医学院”简介。

▲北方大学与诸多高校的血脉渊源。

恰逢“旧址”负责人在接待什么领导和记者,发现我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后代,顺便也让我讲了讲北方大学医学院的那点事。略感遗憾的是,在展厅“北方大学与诸多高校血脉渊源”的图表中,竟然没有看到“医学类院校”。

这方面我还真知道一点,建议增加:50年代的“第一军医大学”、1978年恢复高考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今天的“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就是源于当年的“北方大学医学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校史。

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校史及“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世今生”中,很容易追溯到,他们的前身就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然而这里北方大学医学院再往前的溯源,仅仅到1939年的卫生教导大队或前总卫生学校,看来准确性还是差了一点!

根据我手中老爸留下的《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中的记载,北方大学医学院最早起源应该是诞生在1937年12月的八路军129师医生训练队!

为好好挖掘“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我第一次(原来仅仅是翻阅)仔仔细细把《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看了一遍,还真让我发现了很多过去不是很了解的事情,另外还巧遇一些“意外收获”。后面我将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尝试尽可能详细讲述一下“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

1937年8月,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组成的八路军,跨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在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和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胜利后,八路军129师主力以及115师344旅(1938年2月并入129师指挥序列),挺进到晋东南,以太行山为中心,开始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工作。抗日战争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医疗卫生工作的保障,以巩固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战斗力。

时任129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决定筹办医生训练队,以加强部队的卫生医疗救护人员。医训队由卫生部长钱信忠直接领导并兼任教员,朱琏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也兼任教员。

▲1937-38年的129师卫生系统。

在这两页发现好多熟悉的名字:独立团卫生队长张立山、688团卫生队长欧阳奕、补充团卫生队长赵安泰……当然还有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北方大学医学院院长)、学生队长詹少联(6纵/3兵团卫生部部长)。

▲12军卫生部部长张立山。

张立山(后12军卫生部部长)是老爸近多年的直属领导,他跟王近山(769团团长/6纵司令/12军军长/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在红军时期就建有“过命”的交情。

王近山1938年到769团任团长时,就把独立团卫生队队长张立山调到了769团。王近山离开769团后,张立山到“医生训练队”学习,1940年王近山任新8旅代旅长(1942年为386旅第二任旅长),张立山“医训队”毕业后又跟王近山到了新8旅……

老爸1947年1月北方大学医学院毕业到6纵时,王近山任司令,卫生部长詹少联(后3兵团卫生部部长)、野战医院院长张立山(后12军卫生部部长)、医政科副科长雷铭奇(后12军卫生部副部长)。

欧阳奕,1933年红军卫生学校第四期学员,后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所长。

抗战初期老爸参军到688团时,欧阳奕是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卫生队队长,后来历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1旅卫生处处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太岳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5纵队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卫生部部长、第十九兵团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这本书就是欧阳奕送给老爸的,扉页上还特别写了“望珍藏”三字。

顺便说一下:老爸1937年参军的344旅(旅长徐海东)688团,团长陈锦绣1938年1月牺牲,老爸1938年入党,多年浴血奋战到抗战胜利后,当年688团的同期战友几乎全部牺牲/失联……

欧阳奕是后来跟老爸一直保持联系的688团战友的唯一一人。有关344旅688团跟129师的关联,请参见我另一美篇《战太行✰“红军团”--688团与769团》。

赵安泰曾任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卫生员、调剂员,第3军团11团卫生协理员,红四方面军第31军卫生部看护员、司药长、所医务主任、团卫生队长。

抗战开始就跟王近山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1937年11月12日,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从772团抽调1营2、4连与3营11连共三个连,以及1000多名刚参军的新战土组建成了一个新兵团,1938年1月13日改编为129师补充团,赵安泰任补充团卫生队长。

同年7月28日划归386旅建制(1940年6月补充团改编为129师386旅17团)。1939年6月赵安泰到129师医生训练队学习,1940年4月毕业后,历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卫生处长、13纵卫生部部长、61军卫生部部长、第二军医大学政委……

赵安泰后来跟老爸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却有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我1978年在西安交大上学时,曾跟老爸一起去临潼一个部队疗养院看望他们北方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同学(可惜叔叔的名字我忘记了,后来老爸的通信录也遗失)。

在他家吃饭聊天时,他得知我在西安交大上学,就说:当年他们教官赵安泰的儿子跟我一样,也在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上学;一问名字,竟然是我同班同学赵华森。天啊!这世界也太小了!

来自129师的赵安泰与来自115师的欧阳奕两人,竟然多次一起出现在“续一”书中并肩战斗;一个是13纵(61军)卫生部部长,一个是15纵(62军)卫生部部长。而赵安泰在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的同学张立山则是12军卫生部部长。

▲钱信忠与詹少联。

钱信忠和詹少联都出自徐海东(1937年8月-1938年8月任115师344旅旅长)的红25军。1934年11月已是224团卫生队看护长的詹少联随红25军78师开始长征,部队进入陕南后创建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

由于224团撤编,詹少联调任223团看护长后不久,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就决定由詹少联任医务主任。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后,钱信忠卫生部部长,詹少联任129师卫生部学生队队长。准备筹集医生训练队时,钱信忠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詹少联。

于是,任命詹少联为医生训练队的筹建负责人。詹少联在榆社县城通过商务印书馆石印了《临症秘典》,并动员了在县城开业的四个医生参军当教员,此外,还有韩刚、刘和一、韩卓然、任抟久、王芝安、穆久如、常维国等高级医务技术人员在“医训队”任教,詹少联自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医生训练班的首期学员。

▲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名单。

1937年12月,八路军129师医生训练队正式开班,詹少联、何正清、欧阳启旭(来自769团卫生队)等都是野战卫生学校第一期的学员,共有21名学员。

▲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

第一期学员集中学习8个月后,学员们便结束学业重返自己的岗位。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毕业合影,中排右1为詹少联,毕业后詹少联到129师医政科任副科长(1940年任白求恩和平医院院长),欧阳启旭到八路军晋西秦赖支队任卫生队长兼主治医生(后历任第一野战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二期学员。

1938年9月,医训队第二期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马厩村正式开课,1939年4月毕业。其中潘阳泰入校前是769团卫生队长,毕业后任385旅医务主任。

▲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学员名单。

1939年6月,129师卫生部举办了第三期医生训练队(1939年6月-1940年4月)。这前三期医生训练队的很多学员,都是129师各级卫生部门的领导,后来他们大部分都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当过教员(客座教授)。巧了 这第三期学员的76人中,赵安泰跟张立山又是同期同学。

1937年8月,八路军成立后,设立在延安的“八路军总部”或称“十八集团军总部”,是八路军的最高领导机构。1938年12月,为了便于指挥前方部队作战,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成立八路军总部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亦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前方总指挥部,也称“前方总部、前总”或“集总”。

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前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前总卫生部长孙仪之。

1938年,在我军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扩大。

根据党的六中全会的决定,把陕北的许多学校和机关也向晋东南(即太行山)迁移。前总卫生部(驻地襄垣县南村)和抗大一分校(驻地潞城县古璋镇)就是在这一形势下迁到了晋东南。

为了适应抗日形势的发展和部队日益壮大的要求,“前总”决定加紧培养卫生医务人员。

孙仪之部长即前往抗大一分校挑选人员(支队长杜义德,后6纵政委王近山的搭档),组建了前总卫生教导队,队长沈叶是老红军因负伤留在后方、指导员温善德是抗大四期学员、主任教员于宁是抗大一分校杜义德手下干部。

1939年秋,前总卫生教导队改为大队建制,成为前总卫生教导大队,迁移到武乡县土河村。于宁任大队长、江学彬任政治协理员。

前总卫生教导队仅仅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药剂班(1939年8月-1940年4月)和第二期军医班(1939年10月-1941年4月)。

1940年年初,前总卫生教导大队扩建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前总卫生学校,或称八路军前总卫生学校。

孙仪之部长兼任校长,于宁改任教育主任(教务长)。前总卫生教导队的第二期军医班于1940年3月变为前总卫生学校第一期学员;由于1940年年底的“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简称野战卫生学校)”的成立,他们毕业时候则成为:野战卫生学校的毕业生。

这个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是怎么回事?来自哪里?

▲前总卫生部与129师部合并前后的卫生系统。

早在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学员毕业的1940年4月,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批准,129师卫生部决定在医训队的基础上筹建129师卫生学校。

钱信忠部长直接领导建校工作,于1940年6月,129师卫生学校在山西省辽县羊角村正式成立。钱信忠兼任校长、政委,吴成绪任总支书记,穆久如任教务主任。教员逐步增加了李润生、李明、王克玺等。

1940年11月,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和129师的后勤部门合并(注:1943年9月,彭德怀被调回延安军委总部。10月6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129师师部与八路军前方总部合并,保留129师番号,沿用八路军前方总部名义,直至抗战胜利)。

随后,“前指”和129师的两个卫生部也进行了合并,钱信忠任卫生部长,孙仪之任政委,成立称为: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野战卫生部。

合并后的两个卫生部所属的“前总卫生学校”与“129师卫生学校”也进行了整编合并。合校后定名为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简称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或简称“野战卫生学校”(特别加有“野战”二字)。

钱信忠兼任野战卫生学校校长,涂锡道任政委,于宁任教育主任。詹少联(后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已经是白求恩和平医院院长。

合编后的野战卫生学校,专业课有生理、病理、解剖、细菌、药物、诊断、内科、外科等约二十门课程。学校先迁到辽县(左权县)黄漳村,1941年初,学校又迁至和顺县土岭村。

▲八路军卫生学校毕业证章。

有人会把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跟八路军卫生学校搞混,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校。

位于延安的八路军卫生学校,其前身会追溯至1931年11月建立的我军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欧阳奕是红军卫生学校第四期学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卫校改称八路军卫生学校,于1938年3月在陕北富县张村驿重建学校和附属医院。

1940年9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在延安办学的八路军卫生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所以,若说起“新中国军医的摇篮”,八路军卫生学校当之无愧的排为“第一摇篮”,第二摇篮就非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莫属了!

▲毕业于八路军卫生学校、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北方大学医学院的三个战友。

这张照片是入朝参战前三个老战友在河北辛集的合影。其中,时任12军卫生部副部长的雷铭奇,他是1937年9月跟老爸同期在344旅参军的,入伍后不久他就成为八路军卫生学校12期的学员(1939年3月毕业);时任12军随营学校卫生科长的王泰云,老爸769团的战友,他是野战卫生学校军医科六期毕业学员(1943年7月毕业);老爸时任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入校时是野战卫生学校学员,毕业于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一期(1947年1月毕业)。

▲野战卫生学校5、6、7期学员名单。

野战卫生学校第五期的刘子文(开国女中校),重庆解放后,她和苏棣在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任卫生科科长,老爸是总队卫生所所长。

我大学毕业到北京后,刘子文任304医院院长/顾问,她跟我说:我们跟你父母关系太特殊。我是你父母的“媒人”,老李(时任12军政治部主任李开湘)是婚礼上的证婚人……

1942年初春,野战卫生学校根据上级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在校学员由四百多人减少到119人(其中党员105名),当时只剩下二个军医期和一个调剂期。精简人员回部队去。4月,涂锡道政委调离学校,肖大煊接任政委。

下半年,学校迁到辽县上武村。并根据野战卫生部的决定,学校成立干部班,提高在职干部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干部班从部队选拔学生,学制四年(野战卫生学校第七期1941年6月-1945年4月)。

▲1942-1945年的八路军卫生系统。

顺便说明一下,1945年何穆任院长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新组建的,此时,晋冀鲁豫军区有两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45年3月,老爸奉命到“野战卫生学校”学习(学制两年)。同年8月份野战卫生学校更名为“晋冀鲁豫医学专科学校”;1946年1月,再次更名:北方大学医学院。

▲名字前面标红点的都是后来联系上的战友。

1945年野战卫生学校有两期学员入学,1月份开学的是学制一年的军医速成科;3月份入学的是学制两年的军医科。说实话,过去我很长时间都认为老爸和他战友们上的是“抗大”,直到在此书中看到这个“学员名单”,才搞明白:他们不是“抗大”,而是“北大”,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

▲吉林大学校史中的野战卫生学校

(未完,待读)

编辑:毛 秘《白浪情》

声明:闻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756005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