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2025-05-19 百科达人 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台湾为什么也有个清华大学?

摘自《凤凰周刊》(2011年第15期《台湾新竹清华建校始末》)。

台湾清华“复校”初衷

1954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了一场题为《原子能和平用途》的演讲。随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署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议》,打算把部分无关宏旨的原子科技,转移给台湾。

心心念念东山再起,时时高喊反攻大陆口号的蒋介石,忽然想起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蒋先生把清华复校、“原子能和平用途”,乃至原子武器制造这些概念想法勾联在一块。斯时台湾方面可资运用的经费有限,虑及兴建原子炉需要较大经费,为了解决钱的问题,蒋介石当局便让有清华基金为后盾的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成为台湾原子科学研究的先驱。

蒋介石当初没有料想到,研发原子弹之计划固然有如南柯一梦,反倒是为日后台湾科技人才的培育与经济之蓬勃发展,创造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效果。

原子科学发展任务

蒋介石于1955年l1月,命曾任其机要秘书、时任“教育部长”的张其昀,通知梅贻琦兼程返回台湾。

1955年12月16日,梅贻琦主持了“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会上梅贻琦指出,清华大学“复校”之前,将先设置原子科学研究所,地点选择在台湾新竹。

1956年元月,清华大学“筹备处”在新竹兴建第一批校舍,同年秋季招考的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入学之后,暂借台湾大学的教室上课。

新竹计划

(摘自《文史精华》2017.05上《蒋介石绝密“新竹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已经对核子“爆炸物”怀有浓厚兴趣。虽然当时美国承诺“保护台湾”,并在台部署了核武器或有施放核武器能力的装备,但大陆核爆成功,美国无力阻止,这极大地刺激了蒋介石。蒋痛下决心,打算建立“自力自主”的军事工业。经其授意,在“国防部长”蒋经国的大力支持下,终于炮制出一个研制核武器的绝密计划——新竹计划。

所谓“新竹计划”,就是大部分工作人员以在职身份进入位于新竹市“国立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工作,并集中于清大旁边公馆地带的一间临时办公室,工作内容包括储备人才、硬件设备购置等。计划以10到15年的时间,在台湾建造一个原子能反应炉,用此炉将铀矿石进行燃烧产生钚原子;再另建一座化学分离厂,从铀中萃取出钚;由于铀燃烧后会产生高温,需要用重水降温,所以还要建立一座重水加工厂。因为所在地为新竹,故称“新竹计划”。

1975年9月17日,蒋经国在接受合众国际社记者采访时,公开宣称: “台湾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台湾反攻大陆不需要美国军队参加,只求提供道义和物质的支持。”

197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按惯例对台湾核能所进行全面检查,断定核能所正在从事核武器研究。

美国决定对台实行核限制,要求立即停止核武器研究计划,逼迫台湾退还美国提供的钚。

迫于强大压力,蒋经国向美“驻台大使”安克志保证,台湾不会再从事与核武有关的活动。台湾首次秘密发展核武器迫不得已而告终。

声明:闻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756005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