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2003年7月3日下午6点,美国爱荷华州基奥卡克警察局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值班警察接起了电话,来电人举报, 富尔顿街600号门前停着一辆可疑的车,怀疑有人入室盗窃。
接到电话的警察想起来,那个地方好像是一家社区银行的产业,这很可能是一场银行劫案!巡警们马上杀到现场,果然在现场逮捕了一名白人男子。
男子见警察来了,并没有反抗。警察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明,然而,等警察们看过他的证件之后却都感到非常惊讶——大哥,这房子是银行的产业,里面没有书,你来这干啥?你不是应该去图书馆吗?
男子苦笑了一下:我要是说我走错门了,你们信吗?
破烂王1948年,斯蒂芬.加里.布伦伯格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祖父是一名一战期间逃难到美国的犹太人,靠炒地积攒了第一桶金,父亲则是个训练有素的庸医,靠着两代人的积累,布伦伯格家族家底比较殷实,虽然称不上是大富大贵,至少也是个老美国上三旗的水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明尼苏达州
可是,布伦伯格的父亲亨利虽然是个医生,但找的妻子却不太健康。布伦伯格的母亲在跟亨利结婚后不久就被诊断出偏执型精神分裂。这是一种需要长久看护和治疗的精神疾病,于是亨利决定自己负责妻子的治疗,治疗持续了三年,应该说结果令人意外,亨利的妻子没有治好,但是大夫疯了。
三年以后,亨利自己也被诊断出精神病,由于父母的精神状态都不太稳定,因此布伦伯格小时候一直被托付给祖母照管,可是尴尬的是,他的祖母其实也是个抑郁症患者。
在这种家庭熏陶之下长大的布伦伯格,从小就表现的非常醒目。他不喜欢任何社交,只愿意自己独处,跟我一样,沉默寡言,木讷内敛,除了在家里看书以外,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各种老物件。
更神奇的是,作为一个每年有7.2万美元的家族信托收益的富二代,小布伦伯格不追求任何物质享受,甚至抠门到了离谱的程度,他每天的重要活动就是去慈善组织的粥棚里领取救济餐,尽量让自己吃饱一点,以避免浪费家里的粮食,葛朗台跟他一比都算是慷慨大方的。
面对着这样的持家小能手,布伦伯格的父母惊讶于什么碳基生物能整出这种活,但他们还不知道,这还只是布伦伯格奇妙行为的开始,
进入五十年代,他们所居住的圣保罗开始搞起了大基建工程,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工地,而令布伦伯格的父母没想到的是,自己家很快也变成了工地。
痴迷于旧物件的小布伦伯格对社区里那些维多利亚风格的老房子颇为喜爱,每天放学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工地里看人家拆房子,一来二去,工人们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小孩,一个工人送给他一扇彩色玻璃窗,布伦伯格如获至宝,骑着骑行车就把这扇窗户带回家了。
从那以后,布伦伯格就迷上了收破烂,每天都会从工地带回点东西,也许是玻璃窗、也许是黄铜门把手、也许是破损的吊灯之类,没几天家里就变成了废品回收站。
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庭院,亨利老爹留下了两行清泪,这孩子也太会过日子了,儿子啊,咱家不差这点破烂钱,你别捡了。然而布伦伯格对老爹的劝说毫不在意,每次父母把庭院清理完,用不了几天又会被布伦伯格重新堆满。看着儿子向着破烂王的方向上一路狂奔,布伦伯格的父母心急如焚,这孩子有啥大病啊,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来早晚得出意外啊!不行,咱得给他治病!
亨利老爹把布伦伯格送进了医院找来专家会诊,诊断结果如他所料——精神分裂症。无奈的父母只能把他送进了芝加哥一家矫正机构希望把儿子治疗一下。
在上世纪中叶,人类对精神卫生的认知还比较落后,芝加哥的这家矫正机构虽然比不上圣伊丽莎白,但也强不到哪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后,布伦伯格果断从医院中跑路,宁可流落街头也不留在医院里了,无他,求活命耳。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流浪在大城市芝加哥的街头。按说这绝对是美国版的苦儿流浪记,可谁都没想到的是,十几岁的布伦伯格在芝加哥街头足足混了一年多以后,非但没有做牛做马做牛马,反而混的相当不错,他发了家了!
发家的原因是,布伦伯格找准了自己差异化赛道,通过对势能积累的简单复用实现了价值转化,通过特有抓手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垂直领域,实现了行业共建和载体打通,通过点线结合的对焦性打法找到了红海行业的精细化引爆点。
简单地说,在芝加哥捡破烂的流浪汉众多,但布伦伯格相比他们有巨大的优势。因为他家世优渥加上阅读了大量书籍,因此能够轻易分辨捡过来的破烂的材质、年代和价值,所以每次都可以集中精力在捡漏上。对于其他流浪汉来说,布伦伯格对他们完全是降维打击,四舍五入等于捡破烂界的歌者文明。所以,在其他破烂王只能勉强糊口时,布伦伯格每次都可以靠高价出售一些有价值的物品而收入不菲。
美国芝加哥街头的流浪汉
除了捡破烂外,布伦伯格偶尔也闯闯空门,去一些没人的工地和旧房子里捡破烂。这方面他有先天优势,成年后的他身高不过一米七,体重只有一百一十斤,像我一样娇小瘦弱,这种娇小的身材可以让他轻易爬上房顶和烟囱。而且他还跟锁匠学了开锁的手艺,一般的门锁根本挡不住他。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布伦伯格很快成为了芝加哥捡破烂界的超级寡头,渐渐地,他开始放弃自己亲力亲为,而是直接从其他破烂王手里收购旧物,让天下没有难捡的破烂,爷搞平台了!
正当布伦伯格把破烂捡的风生水起时,他可怜的老爹则崩溃了。听说儿子从医院逃跑后,亨利老爹心急如焚,抛开工作来到芝加哥找孩子,连私家侦探都雇了好几个,用了一年多时间才终于找到布伦伯格。
面对着已经成为捡破烂界的托拉斯寡头的儿子,亨利老爹妥协了,他答应不再送布伦伯格去医院,只要你回家就行。而且怎么着你也得上个大学啊!你不能一辈子捡破烂吧!
在父亲的劝说下,布伦伯格终于回到了家里。高中都没毕业的在老爹的钞能力加持下开始选择大学,基于对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的热爱,他很快有了决定,我就去隔壁的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吧!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一直以来在学术上也算小有成就,总共出了三十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选择这样一所大学其实非常适合布伦伯格,因为这里科研狂人遍地,像他这种只是捡捡破烂的学生跟学校里的其他豪杰相比实在只能算是平和正常,没人会把他视为异端。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
来到明尼苏达大学后,布伦伯格就开始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发现,这里的图书馆特别大!
除了捡破烂外,布伦伯格另一个重要爱好就是读书,尤其是各种旧书古籍。而明尼苏达大学的图书馆里拥有超过700万册藏书,其中包括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时的全部资料、从1896年到1950年的最全的纸浆杂志、明万历年间的坤宇万国全图等一大批珍本文献,堪称爱书人的天堂。
因此,进入大学的布伦伯格无心学习,每天就在图书馆里看书,拖了好几年都无法毕业。几年的时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他基本把所有时间用在看书上。经年累月的阅读之后,布伦伯格有点生气了。
生气的原因是,世界上大部分的图书馆都不会把馆藏全部开放,对于那些馆藏的珍品书籍,别说学生,连普通的教师都没资格借阅,即使参观也需要预约,那真是一本传三代,人走书还在。对于布伦伯格这种喜欢旧书的人,这真是个巨大的难题。
苦思冥想之下,布伦伯格突然灵光一闪,他发现自己的特长可以完美的适配自己的需求,既然图书馆不愿意出借旧书,那自己就应该重操旧业,发扬一下自己的特长——闯空门。
窃书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天地不仁,巧妇饿不死瞎家雀。正当布伦伯格有这个念头时,老天真的给他送来了这个机会。
这个机会来自图书馆,某一天,布伦伯格在他们大学图书馆里的书桌上,意外发现了一张借阅卡,这张借阅卡属于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马修·麦格,而巧合的是,麦格教授和布伦伯格的体型样貌非常相似。
拿着这张卡片布伦伯格心潮澎湃,这个真是屎壳郎碰上涨肚的想啥来啥啊。他知道,在美国当大学教授有一项隐性福利,就是当教授去其他大学时,可以用客座教授的身份查阅图书资料,那么有了麦格教授的借阅卡,再仿造一下他的身份证明,我是不是就可以全美大学一卡通呢?完美!
有了想法的布伦伯格立刻开车回到了他忠诚的芝加哥芝加哥,作为捡破烂界的索罗斯,他找来当初在手下一起捡破烂的肯尼斯·罗德斯,罗德斯此时已经产业升级,从一名破烂王升级成了一名道上兄弟,他很快就为布伦伯格找来假证专家,一周以后就做成了麦格教授全套的身份证明。
1970年初春的某天,万事就绪的布伦伯格开着自己的凯迪拉克开始了冒险,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隔壁威斯康辛州的马凯特大学。
到达目的地后,他先找了一间汽车旅馆当住所,然后悠哉悠哉地走进马凯特大学图书馆。
布伦伯格走进馆长办公室后他表示:“我是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马修·麦格,目前在做一些研究工作,只是我的研究遇到了瓶颈,需要补充一点资料,据悉您负责的图书馆里有一些重要资料,您能够允许我再此进行短期查阅嘛?”
面对名校教授,馆长当然表示欢迎,立刻给“麦格”办理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入门证,让他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然,把书籍带出图书馆还是不允许的。
布伦伯格彬彬有礼地表示致谢,第二天,他穿着一件宽大整洁的长风衣来到前台,手里还提着一只褐色公文包,他谦逊礼貌的问前台大妈要了馆藏目录开始认真查阅,又在各藏室之间频繁走动,似乎真的在寻找某本书籍。在图书馆里熟悉了足足两天后,布伦伯格开始行动了。
自从图书馆走进大众以来,人类从不缺乏窃书的贼,因此,图书馆的防盗措施也一直在升级,到了七十年代,大学图书馆的主要防盗手段是将书籍的硬皮封面里面埋一枚金属片,
当金属片经过感应门时蜂鸣器立刻就会尖叫,让小偷束手就擒。
不过针对这一招,布伦伯格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就是不顾一切的上去硬舔。
别误会,他硬舔的对象不是图书馆的前台大妈,而是对他想偷的书进行物理上的硬舔。在马凯特大学图书馆里找到心仪的书后,布伦伯格会把它拿到一个死角,然后开始狂舔封皮,用自己的口水打湿封皮纸板,等舔到胶水失效胶水失效,他再小心翼翼的解开封皮,把没有封皮的书取走,这时布伦伯格就会得到一本没有封皮也没有报警金属片的白板书,他只需要把书装进大衣里,就能大摇大摆的离开图书馆。即使将来管理员发现书籍丢失,谁又会怀疑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呢?
靠着这个办法,布伦伯格横扫威斯康辛数家大学图书馆,拿到不少标准印刷书。然后他决定,必须改变打法了,这一套技术必须进行产品迭代!
需要技术迭代的原因是,偷了几家图书馆以后,布伦伯格的体力跟不上了,人的唾液腺生来不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每次舔书舔的他都快脱水了,再加上胶水的口感实在不好,每次他离开图书馆都会干哕好久,这一套方法实在是可持续性的不可持续,必须变一变。
所以,研究了一阵子后,布伦伯格发明了新打法。他会在进入图书馆后在选中书的书脊那里放入一根湿棉线,等第二天再来到图书馆时,含水的棉线已经把书的封皮完全浸透,布伦伯格只要轻轻一掰,一本白板书就这样到手了。
靠着这种方法,布伦伯格偷书的效率开始不受体力的限制。他开始批量收割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和文化类的精品书籍。可是很快他发现,即使经过了技术迭代,他偷书的效率还是比不上他看书的效率,经过缜密复盘后,布伦伯格意识到,自己这样单打独斗的效率十分有限,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瞎家雀。自己应该拉个团队出来,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芝加哥。
听说老大要来跟自己搭伙偷书,办假证的道上兄弟罗德思非常激动,他早就知道布伦伯格的本事,当场指灯发誓跟你干了大佬!然后激动的问,这些书能卖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布伦伯格相当诧异,对于他来说,书是无价之宝,怎么可能卖呢?
罗德斯当场震惊了,大哥!我可没有每年七万多的信托收入,偷书不卖的话我图啥呢?
布伦伯格思考了一会,说这样吧,在你帮我偷书的同时,我带你继续闯空门划拉点古董建筑器件,收入全都给你,这样你也赚钱了,我也有书了,进亦赢,退亦赢,咱俩赢的那真是秦始皇瘫痪——赢不动了啊!
想起布伦伯格破烂王的名声,罗德斯觉得这单买卖还是有的赚。思钱想厚之下,他跟着布伦伯格来到了南达科他州的苏福尔斯大学,这间大学的图书馆里保存着不少好东西。布伦伯格给他指令非常简单,深夜的时候待在图书馆窗外的灌木丛里,把我扔下去的书放到车上。
然后,布伦伯格再次以“麦格”教授的名义获取短期出入证,进入图书馆后,他开始观察图书馆地形和安防设施,将一切了然于胸后才开始真正的行动。
首先他会找到一扇不起眼的门拆下锁芯,然后用几个小时找到锁具公司,配好钥匙后再把锁芯安装回去,等夜晚降临的时候,他就找个比较隐蔽的角落爬上屋顶,通过通风口爬进阅览室,在钥匙的加成下,一旦他成功进入阅览室就可以随意进入包括珍藏馆在内的任何房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书单把藏品一样一样的抽出来,然后再顺着窗户扔进灌木丛交给蹲草丛的罗德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由于每次偷完书后他会把书壳放回原处,管理员很难知道书已经被偷走了,整个计划就是一个字——稳妥。
在做计划方面,布伦伯格的工匠精神卷的爆棚。为了盗窃使用了电子防盗装置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布伦伯格用了足足九十天将整个图书馆结构研究透,反复触碰警报器以麻痹警卫,最终还是顺利得手。靠着这套手艺,布伦伯格在数年间横扫了包括哈佛、南加州、俄勒冈等著名大学图书馆,并且他不再偷普通印刷书,搞到手的全是珍藏室里的古董书或原始手稿。
在书堆里就很幸福的布伦伯格
当然,回到据点后,布伦伯格还会把赃物上面的图书馆痕迹全部消除,再配上自己伪造的旧物购买证明,那些书从此就和原主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当然,干这种买卖不可能一直没风险,1978年他去盗窃亨廷顿大学图书馆呗人家管理员撞了个正着,好在他当时身上没有赃物,唯一的作案工具是一个橡皮图章,他在紧急时刻一个转身把橡皮图章咽下了肚子,成功脱险。1987年,他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电梯顶上趴着潜伏,结果本以为没人用的电梯在那天突然被员工启用,差点把他挤死。
除了在盗窃过程中险象环生外,布伦伯格对自己这个合作对象也开始不满意。贪得无厌的罗德斯总是让他浪费大量时间去帮他偷建筑古董,连看书都没时间了。而罗德斯也认为跟着布伦伯格混收入有限,不如自己直接去卖白粉。最终俩人在1988年和平分手,然而故事的转折也要来了。
布伦伯格和盗窃伙伴分手后,对他盗书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下篇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