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源于作者身边的故事,为了阅读方便,采用第一人称讲述。
在我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因为换了一个学校,没有一个熟人,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选完导师以后,辅导员召集了所有新生,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内容大致是强调新学期的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选课,另一个是硕士三年必须要有担任助教的经历,否则到时候学分不够不能毕业。
选课很简单,问问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就知道我们专业该怎么选了,在系统上勾选相应的课程,打印出来让导师签字就好了。
但是担任助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到的,因为每一年的新生太多,但是课程助教的需求较少,如果这学期没有选到,只能等到下一学期再找机会补上。
我看了学院办公室发布的助教申请课程单,发现我的导师也有助教的需求。于是我心想,到时候跟导师说一下,应该就可以了吧。
可是,第二天去问导师,导师说,“你晚了一步,昨晚就有隔壁课题组的一位同学联系了我,他想当这个助教,我不知道你也有这个需求,所以当时就直接同意他了。”
听到导师这么说,我说,“好吧,也没事,那我再联系其他课程的老师吧。”
我看到课程单上面还有一门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核心课,带那门课的老师姓刘。于是,我赶紧联系了他们组的学生,他们说刘老师今天不在,明天会来。
我问了一下刘老师的联系方式,然后就回去了。
联系上刘老师后,刘老师在电话里面说,“真巧,一个小时前,还有一位女同学也联系了我,我还没答应她,我让她明天到我办公室见面再谈。这样吧,你明天也到我办公室来,我看你们谁更合适,然后我再做决定。”
我说,“好的,那我明天去您办公室找您。”
第二天,不到9点,我就到了刘老师的办公室。看到刘老师一头白发,桌上的书籍资料杂乱无章,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爱因斯坦转世。
和刘老师打了招呼后,他让我坐下,问了我详细的个人情况,包括我的导师是谁,以前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专业课学的如何,等等。
他提出所有问题,我都一一回答了,此外我还告诉他我本科期间取得了哪些成绩,这让刘老师对我非常满意。
刘老师说,“我觉得你还挺不错的,因为我平时比较忙,下面硕士和博士一起有10多个学生,平时也会出差,所以,如果你要当这门课的助教,除了每周改作业,每月还得讲一次习题课,偶尔可能还得让你帮忙上新课。你能做到吗?”
我说,“没问题的,刘老师。既然我选择当助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看到我答应得这么干脆,刘老师说,“好,那我就不考虑另外一位女生了。后面,我上课的时候你想去就去,一个星期可以去一次,但是改作业和习题课你自己得准备。”
我说,“好的,谢谢您对我的认可。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刘老师的这门课分单双周,单周每周两节课,双周每周三节课。
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周都会在周三上午去听刘老师讲课,顺便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到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刘老师讲课也就按照PPT练的,偶尔碰到生疏的难理解的知识点展开了一下,所以我听了5次课,就再也没去听刘老师上课了,他也没说什么。
但是每周的作业,我还是认真批改。虽然大多数学生会看习题答案,但是仍然有学生会认真思考,采用和答案上面不同的解法作答,所以我会着重看一下他们的解题思路,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国庆节过后,这门课已经上了一个月了,刘老师让我给学生上习题课,我答应了。
于是我在周末花了两天,做了一个PPT,把比较难的题目都挑了出来,还有那些有多种方法解答的题型,当然也包括那些优生自己思考的方法, 也一并分享给他们。
上完一次习题课后,刘老师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对我很认可,讲的每一道习题都很详细,并且很负责任。
听到刘老师这么说,我觉得自己平时的付出没有白费。
后来,每个月都会给学生上一次习题课,和他们也打成了一片,偶尔在课堂上还聊一下考研应该怎么准备,让他们更加信任我。
我给他们上最后一次习题课的时候,他们让我划重点,便于期末考试的复习。我笑了,因为我在本科阶段的时候,和他们的心情一样,也期待着老师能给我们划重点。
虽然不是我出题,但是为了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我把这门课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给他们罗列出来了,并且告诉他们哪些题可能会考到。
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刘老师说,“小张啊,我也不知道你们担任助教的报酬是怎么发的,到时候我就从我的项目里面支出一部分打到你账上啊。你待会儿把你的银行卡号发给我们课题组的一个负责报销的同学。”
说完,我说,“刘老师,谢谢您,报酬我也不知道怎么发的,其实我都不在意这个,主要您给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非常感激您。”
刘老师说,“这是你应该得到的,你虽然是锻炼,但是也给我帮了不少忙,讲习题课,平时批改作业,还是要花很大精力的。到时候,到账了给我说一声啊。”
我跟刘老师寒暄了几句,然后把银行卡号发给了他们课题组的一位同学,就回到了自己的学习室。
过了几天,我的银行卡里多了1500元,备注上写的是助教劳务费,我才知道这是刘老师给我的报酬。
但面对这样一笔报酬,我还是有些不安,因为我不知道一学期的助教会有多少钱。于是,我问了身边担任其他课程的助教,他们有的发了500,有的发了600,还有的只发了400,总之,我了解到的这些同学中,基本都是400-800这个区间,至于费用多少都是看那个老师怎么发。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心里更没有底了。到了晚上,我给刘老师发了微信,“刘老师,我的助教报酬收到了,谢谢您。但是我看这个费用是不是发多了啊,我目前收到了1500元。”
刘老师说,“哦,是的,当时我是让课题组的秘书给你发1500元,但是你得退给我一部分啊。”
我又赶紧回了一句,“刘老师,我应该退给您多少啊?”
刘老师说,“都可以的,你根据自己的工作量把握吧。”
看到刘老师这么回,我心里更加没底了,我不敢告诉身边的同学,因为这会涉及到刘老师的个人声誉问题。我纠结了一个小时,索性就把那1500元转到了刘老师的支付宝,然后给他发了一个微信,“刘老师,我把劳务费全部转到您支付宝了,我也不知道该退多少给您,还是由您来决定吧。”
刘老师只回了两个字,“好吧。”
过了一个小时,我的支付宝收到了500元转账,刘老师也没给我发微信。
这件事过后,我没有告诉别人,我确实没有在意这个报酬,虽然500元可以支撑我半个月的生活支出,但是没有这500我也能过。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导师申请到了项目收入就会高,当然,不只是像刘老师这样的操作,有的导师会踏踏实实做科研,拿奖励,但也不缺少这种类似的操作。
#春日生活打卡季#